我校启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以来,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全校教职员工深度参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党委常委、副校长徐守坤带队走访柯泰光芯(常州)测试技术有限公司
5月18日,党委常委、副校长徐守坤带队走访调研柯泰光芯(常州)测试技术有限公司,微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交流。
柯泰光芯(常州)测试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骞、运营总监张巍、技术总监蒋威、市场经理贡俐对徐守坤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陪同参观了公司研发部。董事长张骞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发展历程、生产经营、业务领域、人才需求等基本情况。
徐守坤副校长对柯泰光芯(常州)测试技术有限公司长期以来对我校就业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对我校毕业生的充分认可表示感谢,他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特别是近年来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希望校企双方以此次走访为契机,创造更为广阔的校企合作新前景。
校企双方代表签署了合作协议,并举行了大学生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授牌仪式。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邱正祥带队走访盈科常州律师事务所
5月19日,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邱正祥带队走访盈科常州律师事务所,学生处、史良法学院相关负责人共同参加交流。
邱正祥一行先后参观了律所的办公环境、党建活动室、办公室、洽谈室,并与盈科常州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张福杰、执行主任金丹、监事会主任瞿碗平、民商事法律事务部主任吴文伟、金融与资本市场法律事务部主任金科、知识产权法律事务部副主任邱影等开展座谈。
张福杰对邱正祥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充分肯定了常大在人才培养、学术研讨等方面的专业优势。金丹介绍了我校毕业生在盈科律所的发展情况。邱正祥对盈科常州律所长期以来对学校的支持表示感谢,希望能进一步推进合作,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学生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目前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史良法学院负责人介绍了学院基本情况和法学学科建设情况。
双方还就学科建设、社会服务、法学学生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党委常委、总会计师陆华良与扬子江药业集团开展云走访交流座谈会
5月19日,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陆华良带队与扬子江药业集团通过腾讯会议开展云走访交流座谈会。学生处、药学院相关负责人及2022届、2023届学生代表参加了交流活动。
陆华良代表学校感谢扬子江药业集团对常州大学就业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并简要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希望双方今后进一步强化联系,在毕业生就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药学院负责人就学院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以及毕业生情况做了简要介绍。
扬子江药业集团生产体系负责人谈广兆介绍了扬子江药业集团的基本情况,并对常州大学多年以来持续的人才输送表示感谢,表达了公司对未来加强人才联合培养的愿景。江苏紫龙药业有限公司工厂长薛佳介绍了紫龙药业的基本情况。人力资源部招聘处负责人赵国敏就集团用人需求和薪酬福利体系进行了介绍,并就2022年招聘计划作了介绍说明。
会上,双方就新增招聘岗位、建立就业实习基地达成了合作意向。
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宏如带队走访车联天下集团
5月19日,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宏如带队前往车联天下集团走访交流,商学院 刘国钧管理学院、海外教育学院相关负责同志陪同走访。
车联天下集团总裁吴俊对企业的发展历程、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产业布局及发展前景进行了介绍,希望公司与常州大学在数字经济产业化领域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助共赢。张宏如介绍了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办学成果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强劲,始终坚持立足地方,持续服务行业发展,希望校企双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行业培育更多优质人才。
商学院刘国钧管理学院与车联天下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互相介绍了基本情况,并围绕人才培养、就业见习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双方签订了常州大学——车联天下集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张宏如与吴俊共同为实习基地揭牌。
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海群带队走访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月20日,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海群带队走访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学生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陪同走访。
陈海群一行先后参观了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与生产车间,并与公司高级副总裁陆愉,录用与甄选部、BP一部高级总监马超等企业代表开展座谈交流。陆愉致欢迎辞,介绍了企业发展历程、产业链布局及发展愿景,希望加强与常州大学的产学研合作。陈海群代表学校对企业的支持表示感谢,介绍了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办学取得成果等基本情况。他表示,学校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希冀进一步探索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潜力与空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助力地方经济发展。马超围绕企业人才需求、福利待遇、职业发展、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学生处负责人介绍了学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就业特点等情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人介绍了学院概况与材料学科建设情况,期待深化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合作。
校企双方还就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就业见习等展开了交流研讨。双方代表签订常州大学——蜂巢能源就业实习基地协议,陈海群与陆愉共同为实习基地揭牌。
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宏如带队走访武进区跨境电商产业园
5月20日,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宏如带队走访武进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吴敬琏经济学院相关负责人陪同走访。
张宏如一行先后走访了园区内常州来昌贸易有限公司、常州优佳电动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卓成新贸进出口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并与武进区商务局副局长周志青,江苏卓成新贸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斌,武进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园区总经理苏科锦、办公室主任王江东等企业代表开展座谈交流。
会上,李斌致欢迎辞,介绍了人才需求、招聘政策以及企业人才培养管理方案,希望能与常州大学在跨境电商领域加强交流、联合培养专业型人才,实现合作共赢。张宏如介绍了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办学成果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希望校企双方能够加强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吴敬琏经济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学院发展概况与学科建设情况。
双方还围绕人才培养、就业拓岗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并签订常州大学——武进区跨境电商产业园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张宏如与李斌共同为实习基地揭牌。
党委常委、副校长徐守坤带队走访星星充电
5月20日,党委常委、副校长徐守坤带队前往星星充电开展企业走访,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阿里云大数据学院 软件学院相关负责人一同参加走访活动。
徐守坤一行参观了星星充电展厅,并同星星充电相关负责人开展座谈交流。会上,徐守坤介绍了常州大学发展概况、学校2022届毕业生情况以及本次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背景及意义,对星星充电在数字能源领域取得的成就表示了高度认可,期待双方加强校企合作、供需对接,进一步在毕业生就业实习、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及课程建设、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阿里云大数据学院 软件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学院近几年学生的就业情况及2022届毕业生情况,期待今后有更多毕业生进入企业,并邀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为学生开展就业与实践指导。星星充电高级副总裁郑隽一对徐守坤一行的到访表示欢迎,介绍了企业发展历程、产业布局及发展前景。高级副总裁王迪简要介绍了企业在工业物联网和产业互联网领域的布局,并期待与学校在相关领域深入开展合作。
双方还就毕业生就业、课程建设、研究生培养、实验室建设、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交流研讨,徐守坤为企业授常州大学校外实习基地铭牌。
党委常委、副校长黄海燕带队走访常州标识行业协会
5月20日,党委常委、副校长黄海燕带队前往常州标识行业协会,与协会及其下属11家龙头企业开展交流,美术与设计学院相关同志参加了交流活动。
常州标识行业协会会长杨培成对黄海燕一行的到访表示欢迎,对常州大学人才培养成果表示肯定,他希望与学校进一步加强合作,吸纳更多优秀毕业生加入到常州标识行业协会及下属企业,同时期待共同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寻找产学研合作的新契机。黄海燕向参会的用人单位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常州大学的发展概况、人才培养情况及学校2022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强常州标识行业协会与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高质量就业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拓宽校企双方的合作领域,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美术与设计学院负责人就学院的发展概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及学院2022届毕业生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
双方代表签署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并举行了授牌仪式。
党委常委、副校长黄海燕带队走访江苏晋陵文旅公司
5月20日,党委常委、副校长黄海燕带队走访江苏晋陵文旅公司,党办、校办、宣传部、发划处、音乐与影视学院等负责同志参加了活动。
黄海燕一行参观了青果巷历史文化研究院以及青果巷历史街区,认真了解公司发展历程、公司概况、公司五大产业板块等相关情况。江苏晋陵文旅公司执行董事、青果巷历史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苏刚致辞,对黄海燕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介绍了公司的基本情况,表示希望与常州大学加强交流合作发展共赢。黄海燕对晋陵文旅公司长期以来对学校的支持表示感谢,介绍了常州大学基本情况以及学校科技创新和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情况,希望晋陵文旅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实习岗位,帮助常大更多毕业生留在常州建功立业,为常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文化名城共同贡献力量;希望校企双方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通过大运河历史文化项目平台,开展更加紧密有效的交流合作。与会人员围绕校企合作、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洽谈交流。
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深化了校企交流与合作,拓展了岗位资源,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加大行动力度,推动校企合作走深走实,带动全校师生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为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保驾护航。